新疆柯坪:沙漠荒滩上长出“菜篮子”

新疆柯坪:沙漠荒滩上长出“菜篮子”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马帅莎)记者从中国国家航天局患上悉,9月27日3时2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核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波三号08星,卫星顺遂进入预约轨道,发射任务取患上美满成功。9月27日3时2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核心应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波三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遂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患上完美成功。郝裕彤 摄  风波三号08星是国家平易近用空间基础动作办法中持久开展规划的业务卫星,设置装备摆设了中辨别率光谱成像仪、微波成像仪等9台遥感载荷。  该卫星正在确保极轨气象环球成像和年夜气垂直探测不雅察营业根底上,侧重气象变革监测,主要应用于气候预告、年夜气化学以及蔼候变化监测业务及研究,进一步提拔中国正在寰球数值气象预报、应对全球气象变化、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96次发射。(完)--> 【编纂:刘欢】

一直,对于于pg游戏官网第一客服在线617版.大地嗨游.cc✅澳门葡京赌场官方网站-网址【079.one】㊙️最火爆PG电子超高爆奖率,注册即送38元的相关内容,需要进一步了解。

专业分析,而且,9月25日,在天津举办的2025“汉语桥”天下中小学生中文比赛时期,来自天下各地小选手走进天津中原未来科技馆,亲手操纵C919科普摹拟机,沉浸式感触中国年夜飞机的科技魅力。图为小选手们“驾驶”C919体验模拟飞翔。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9月25日,正在天津举办的2025“汉语桥”天下中小高足中文比赛期间,来自世界各地小选手走进天津中原未来科技馆,亲手操作C919科普模拟机,沉浸式感受中国年夜飞机的科技魅力...

哪怕,本报记者 吴 焰 巨云鹏 王伟健  上海市徐汇区武康路,梧桐掩映下的一幢小楼——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联结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承当着深化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职能。  小楼里悬挂的一张天下级城市群详情图上,长三角区域引人注视。  “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27.6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超33万亿元,稳步晋升。-->  习近平总书记夸大:“深入匆匆发展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晋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成长能级,率先形成更高档次变更开放新格式,关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敦匆匆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匆匆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思严峻。”  长三角以实绩作答:9座乡村落跻身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队列;26个国度级进步前辈制造业集群,占全国近1/3;58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282家来自长三角。地区创新本领、产业实力延续晋升。  紧扣一体化以及高品质这两个关键词,发挥好经济增进极、发展能源源、改革试验田的感化,三省一市协力勇挑年夜梁,高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线。  兼顾科技创新以及产业翻新  一束光,照见长三角科研链与产业链融合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殊途同归。  往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指导漫谈会主题光鲜:协同提升长三角地区翻新能力,更好发挥高品质进展动力源感化。  “十四五”期间,依靠翻新驱动,沪苏浙皖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财产范围比年增进,到达1.8万亿元;江苏国家级先辈发明业集群达14个、总数全国第一;浙江杭州“六小龙”企业,诱发海外外高度关注;安徽超导量子算计机“根源悟空”全球会见量突破3000万次。放眼天下,长三角科技翻新有基础、有上风。  如何当好“开路先锋”?怎样破解科技立异与财产创新“相望难相见”困难?  一束光,照见长三角科研链与财产链的融会。  这束光,由被誉为“前沿科研的眼睛”的年夜迷信安装同步辐射光源发出,从这里孕育发生的X射线亮度,是普通X光机的多少十亿倍,像一台“超级显微镜”,能让宏没有雅天下纤毫毕现。如许的年夜科学装置,在长三角建成为了两座——上海光源,合肥光源。  “以往,这类大迷信拆卸次要用于基础钻研。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用它们‘照亮’产物研发。”中国迷信技术年夜学国家同步辐射履行室研究员储旺盛的感慨,道出了科技创新的新趋势。  每一年开机光阴长达7000个小时,但上海光源基础仅能满足1/4的机时申请。客岁,浙江省金华市投入2400万元在合肥光源建玉成国第一个软X射线散射束线实验站——金华线站。  “以前,不敢想,也用没有上。”浙江光电子钻研院院长李盛说。曩昔产业发展程度较低,用没有上“年夜国重器”;现在,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旺盛。2024年,长三角高新技能企业冲破13.6万家,一年夜宗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孕育发生影响。  “比如,粘结剂对于电池的稳定安全非常紧张。咱们希望有一种仪器,能精准不雅察、跟踪它的形态变革,支持性能持续晋升。”巨化团体首席迷信家叶茂发说,企业难以耗巨资配置装备陈列如许的实验室。  往年2月,由合肥光源、浙江光电子钻研院共同打造的海内首个财产专用同步辐射实行平台投入应用。经过这个平台,叶向荣把一种在研的粘结剂,送到了合肥光源的试验台,“检测后咱们发明了题目地点,为晋升产物性能找到懂患上决方案。”  光,把上海、合肥的年夜科学装置,与浙江的高校、企业、产业交叉起来,转化为事实生产力。  组建长三角国家技巧翻新中间,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机制,启动长三角立异团结体配置装备陈列,发放长三角科技创新券……资源聚合,空间组合,产学研融合,长三角催生协同创新的化学反应。  以不断翻新,推动翻新之长三角。  7月,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别离表决通过对于于匆匆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开展的相干决定,通过制度支配,进一步破解科技创新协同进展的瓶颈题目,以系统体例机制翻新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翻新策源地。  兼顾龙头带动以及各扬所长  一条“廊”,看三省一市比较上风如何变成地区合作上风  8月1日,一则重磅动态引起各方关注:上海西方关键国内商务竞争区,将于往年底定期完成后行启动区关闭运转。  简单说,寰球商务人士只要持有效约请,不需签证,一次入区可停留30天,还能凭据需要申请延期。到达浦东机场,乘坐接驳车十多少分钟,便可直奔协作区,开展各种商务流动。  这是执行更高程度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一体化,不是同样化。”长三角地区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张忠伟表示,既要“龙头动员”,又要“各扬所长”。  一条“廊”,正不断归纳生动故事。  G60沪昆高速,勾结出一条科创走廊。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湖州、金华以及安徽合肥、芜湖、宣城等九城(区)通力合作,力图冲破行政区划壁垒,优势互补、共锻长板。  “咱们最初在上海守业、搭建团队。到了产物研发试制及组织消费阶段,就顺着G60科创走廊寻找适宜之处。”浙江盘毂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无关负责人说,公司生产基地最终落脚浙江兰溪。  上海,有人才、技巧、金融资本;浙江,有本钱和物流优势。用足当地优势,取患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功效转化基金支持,盘毂能源敏捷发展。近3年,企业营收连续跨过2.5亿元、3亿元、8亿元3个台阶,累计申请专利1500余项。  如今,G60科创走廊上,九城(区)共建16个产业同盟、15个产业合作树模园区。湖州、金华、芜湖、宣城等都正在上海松江开发“科创飞地”,联袂探索“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G60沿线都会”的协同创新形式。  三省一市互相赋能,把各地自身优势酿成地区劣势。  上海,“龙头”动员提拔。2024年,经济体量站上5万亿元新台阶。东望,上海自在商业试验区后行探路,77条试点步伐新近在天下复制实验;西看,虹桥国内凋谢关节“有力整合”,对于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成为国内年夜循环的中心节点、海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江苏是财产大省。2021年,长三角国家技能创新中央揭牌。3年来,长三角国创中间累计与589家长三角龙头企业建立团结创新中央,孵化145个宏年夜产业翻新名目。  浙江外贸韧性强。今年上半年,浙江实现外贸进入口2.73万亿元,同比增长6.6%,居天下首位。满载长三角产物的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往年上半年累计发运集装箱13.1万标箱,同比增长11.1%。  安徽制作特色光鲜。2024年,策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3.6%。今年1至5月,全省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123.57万辆、61.33万辆,均居全国第一,带动全部长三角汽车家产高品质发展。  张开,手指各有千秋;握紧,拳头挥舞无力。  区域经济倒退的新范式,正正在从新界说。  兼顾硬件联通以及机制协同  一座“院”,见证体制机制创新突破行政壁垒  “嘀嘀嘀……”上午10点27分,车门敞开,G8388次列车从上海站缓缓开出。  作为首趟连接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超级环线”列车,G8388次列车从上海登程,途经苏州、南京、合肥、黄山、杭州、嘉兴等乡村后再返回上海。“像乘坐地铁一样不便”,让很多人对于“一体化”有了具象熟悉。  “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4小时产业圈”“24小时包邮区”,成为长三角的标识。每天,长三角铁路客流量超200万人次,相当于一座年夜型都会的生齿范围。  比拟硬件联通,机制协同更难。  江南水乡、太浦河上,沪苏浙三地交界处,是被称为“长三角原点”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开展现范区。今年5月,一座形似“四合院”的建造——方厅水院揭开面纱。1288米长的步行廊道连通三省一市主题展馆,是对于长三角一体化过程的标注。  这座跨省份修建的“拔地而起”,就是一次破解交界地区扶植开展困难的制度探索。有人将它比作缝合沪苏浙边沿的第一颗纽扣。  “在省份接壤处,依照统一套规范审批设置装备安排,是我从业多年第一次遇到。”名目建设方、长三角一体化树模区新发展扶植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翊元感慨。方厅水院浙江嘉善片区的施工许可证上,上海市青浦区相干部分的印章分明可见。  便是这张许可证,颇费周折。跨省份名目标惯例做法,由属地部分以省界分别、各自审批发证,但这势必要对于名目停止分割。树模区执委会提出,采用“委托审批”形式。  听起来简单,但此前无先例。执委会与两区一县、两省一市的相关部分多轮沟通,终究委托青浦区建立以及管理委员会审批。而“托付审批”形式,也就此写入了沪苏浙三地的法例。  一体化的核心,便是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推进因素在地区内疏通流动。  三省一市多少乎所有部分都在立与破、相同与谐和、对于接与翻新,独特打造对于峙年夜市场后行区。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全域实施;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200多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一体化最终指标,是大众的取得感。  将户口从上海迁到合肥,安徽医科大学徐马飞传授一直认为是“最优抉择”。4年前,徐马飞成为“长三角跨省迁户口新政落户安徽第一人”。他说,长三角一体化倒退,不只让各种跨区交通、手续、看病、上学变患上便捷,而且一、二线乡村间的资本配置差异缩小,抉择科研地点时能够“更纯粹”。  江苏栋澄科技有限公司从上海迁徙到江苏南京浦口区,不到24小时就实现了涉税事变迁徙打点。“从空间上说,公司经营地确实变了。但涉税历史数据能够相沿,原权益可承袭、原天分可保留。”公司负责人沈红杰欣喜地介绍。  停止2024年,长三角提供异地门诊和住院累计结算超5200万人次,出生医学证实电子证照、防备接种等5项健康数据跨省通办、同享互认。  一体化继续匆匆成,真切之感源源不断。  兼顾生态环保以及经济发展  一条江,打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空间  山水之间,有发展哲学。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岂但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创设上带好头。”习近平总布告鼓励三省一市增强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连接,增强节能减排降碳地区政策协同,健全生态抵偿机制,扶植地区绿色制造系统,在设置装备安排人与自然以及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发挥示范感化。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13年来的探索升级与价值变现,印证了这一思想的伟力。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抵偿机制试点,在历经3轮试点、浙皖两省“对于赌”后,目前的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到达地表水情况质量Ⅱ类规范,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清水。  “被青山盘绕,在凉爽的新安江里畅游,有类别样体验。”克日,一场“夏季冬泳”赛事在新安江干的浙江省建德市开赛,市民唐豪第一光阴就报了名,“这多少年新安江两岸更绿了,水更清了,情况越来越好。”  2023年6月,浙皖两省签订《合营扶植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抵偿榜样区协定》,开启第四轮试点。与前三轮不同,这次协议明白,除资金抵偿外,两省还将正在绿色金融、新兴产业、传统农业、文旅产业、人才交换等方面加强合作。  从新安江的千岛碧波到太湖的万顷湿地,从黄山的千年松涛到盐城的鹤舞鹿鸣,“生态优先”的笔触正正在重塑地区发展底色。  联合宣告《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一体化建设规划》,施行地区动力一体化高品质发展规划,创立37个“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4年,长三角氛围优异天数均匀比例为84.5%,较2018年提拔8.8个百分点;59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异比例为94.3%。  生态环境珍爱,也为经济发展拓宽了新空间,开拓了新赛道。  太浦河给上海带去了太湖水,但沿途的纺织印染产业,会对于水质发生影响。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现范区的国家前辈成果纤维创新中间,整合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的科研院所、企业技能资本,突入“绿色纺织”赛道。  点“绿”成金。  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5万吨中试基地,一卷卷更消耗的无锑纤维,正操办送至下游企业耗费衣服、箱包等生活必需品。“咱们构建了一个绿色纤维家产集群,既保护了太浦河水质宁静,又助力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总司理张叶兴说。  走进位于青浦区金泽镇的长三角可延续成长研究院,面前是绿色低碳生存新场景:生态公厕节水率超过90%,生态客厅采用光伏直流电提高用电效率,集会室墙壁面板是咖啡渣循环再生的装璜面板、涂料是有机矿物涂料竹炭土……  “这些绿色低碳科研成绩,不久后会融入生产和生存中。”钻研院常务副院长柳剑雄告诉记者。  着眼当下,展望未来,这是“柳剑雄们”的目标,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的。  “面向‘十五五’,咱们正在思考,若何继续匆匆成长三角一体化高品质生长?怎样正在一体化中产生更多化学反馈、释放乘数效应?”站在那张“天下级乡村落群概况图”前,张忠伟既布满决心,又深感责重。  年夜江奔腾,奋楫者先。长三角如一艘巨轮,破浪前行。  (本报记者徐靖、窦瀚洋介入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7日 01 版) 【编纂:刘阳禾】

主要是,此外,《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静  发于2025.9.29总第120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1935年年底,一个冬季的下昼,林徽因已经在梁思成的办公室连续任务三个小时。那一年,她以及梁思成在山东曲阜窥察了孔庙建筑群,并沿胶济铁路途经历城、章丘、临淄、益都等11个县,寻找散落山涧原野的“文化珍宝”。返来后,有年夜量案头任务。现在,里间只要她一集体,窗户恰好能够俯瞰天安门的院子。  “现在是五点三十分。夜幕...

中新社悉尼10月1日电 题:在骑行中感知文化中国  ——专访澳大利亚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兼职教授薄国强  中新社记者 薄雯雯  过去六年,澳大利亚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兼职教授薄国强(Roland Boer)的骑行轨迹遍布中国多个城市与乡村。对他而言,骑行为他探索中国开启了全新视角。日前欣闻2025北京文化论坛举行,薄国强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从骑行故事开始,分享他在华十余年间学术调研的观察与思考。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骑行对您意味着什么?在中国的骑行旅途有哪些感触?  薄国强:我一直很喜欢骑行,这是在澳大利亚、德国和丹麦生活时就保持的习惯。作为一名学者,在长时间思考与写作后,骑行能够令我锻炼身体、放松大脑。2019年,我在北京买了一辆折叠自行车,开启了在中国的骑行之旅,至今已在北京、上海、河北、辽宁、湖北等地进行过长途骑行。今年国庆假期,我计划前往山东骑行。薄国强的骑行装备。受访者供图  骑行无疑为我观察中国打开了新思路,这是一种体验中国生活的方式。骑行前我不会做太多准备,有一个粗略的计划,提前看好民宿或旅店,一般每天骑行五六十公里,有时会到七八十公里。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在自行车上的时光总是会慢下来,它能带你去到汽车无法前往的地方,在软件导航下,我会穿过农田、村庄,有时骑行在小路上,有时在主干道上,还会在沿途以各种方式结识不同的人。  今年5月,我花了11天时间在河北骑行,经过了很多村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热情友好的村民。通过在村子里走访、和村民交流,也让我开始关注中国的乡村振兴。实际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许多国家都面临农村“空心化”“空巢化”问题。中国从国家层面为此制定了规划,并且正在切实地做一些事,比如一些村子正在大力发展民宿经济。薄国强与骑行途中结识的新朋友合影。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  薄国强:中文里“文化”一词是由“文”和“化”二字构成,这两个字非常古老,始见于甲骨文,这表明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化”的含义是变化。在我看来,有生命力的文化既要有相对稳定的传承,也要有创造性的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  举例来说,今年5月我到福建松溪县大布村调研,这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村庄,有着许多古建筑。村民们采用传统工艺修复古民居,不仅保留了古建筑的风貌,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使古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传统文化。此外,当地有一位宝剑铸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用掌握的古老技艺与游戏公司合作设计打造宝剑,还锻造纯手工茶刀,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这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做法也能够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看到。  中新社记者:您在对外阐释中国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出版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国人的指南》等著作。对世界而言,理解今天的中国最关键的是什么?  薄国强:我即将完成一本关于1978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书,因为此前这类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是用中文发表的,相比之下用英文发表的成果少之又少。我主要做的就是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国际读者。可喜的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等出版商正在出版越来越多中国学者著作的优秀译本。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注意到现有的一些英文资料中很多内容并不具参考价值。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声称以不同视角探讨中国的英文著作,作者并不生活在中国,内容也难以令人信服。或许是由于语言障碍,这些作者根本没有深入研究过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缺乏扎实、科学的研究。这让我想到一个笑话:如何成为一个中国问题专家?不要住在中国,不要会说中文,不要访问中国,不要和中国人交流,然后你就可以成为一个中国问题专家。不幸的是,西方国家有太多这样的人。  中国正在不断扩大免签,积极提升外国人来华在华便利度。作为一个外国人想要理解今天的中国,我的答案是,无论你认为自己有多么开放的思想,如果你没有去过中国,那就亲自去感受和体验一下。薄国强在中国骑行时拍下的沿途风光。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今年北京文化论坛的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近年来,可以看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深刻影响着文化产业,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薄国强: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重要问题。有一些人对新技术的到来感到惧怕,认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某种程度取代了人类劳动力,会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我的回答是,所有新技术都是工具。人工智能是一种全新的、高度复杂的工具,但它仍然是人类使用的工具。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在使用工具,我们只是需要找到高效且创造性使用它们的方法。  中国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一直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新质生产力将带来生产关系的适度调整。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文明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西方文明真正兴起是在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的时候。因此,我认为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将推动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并为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可能。2025年9月24日,在北京文化论坛“‘深巷好酒’如何‘飘香万里’——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专业沙龙上,嘉宾大卫·巴拓识(David Bartosch)(左)和薄国强(Roland Theodore Boer)在会场外交流。中新社记者 杨郁然 摄  中新社记者:中澳同为亚太地区重要国家,作为澳大利亚汉学家,您认为两国有哪些地方可互相借鉴?  薄国强:澳大利亚几年前一项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文普通话是澳大利亚家庭中使用第二多的语言,仅次于英语。从文化角度来看,澳大利亚与中国早已有紧密联系。在经济方面,中国连续多年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经济高度互补。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风险与机遇并存。我希望澳大利亚能够更加意识到这种变化,妥善处理好与欧美国家和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澳大利亚一方面有着悠久的原住民历史,另一方面又是非常年轻的移民国家。鉴于澳大利亚如此多元的文化背景,我认为中国的“和而不同”理念值得借鉴,既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这样才能让不同种族、民族的人实现和谐共生。(完)  受访者简介:薄国强。受访者供图  薄国强(Roland Boer),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兼职教授,入选2023年度国家外国专家项目。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宗教批判理论。近年来,薄国强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研究领域,出版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国人的指南》《恩格斯:社会主义治理的基础》《掌权的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治理的历史和理论》,开展“1978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研究项目。--> 【编辑:苏亦瑜】

中新网西宁9月27日电(祁增蓓 马菊香)27日,记者从青海省交通运输厅获悉,“十四五”期间,该省累计投入普通省道及农村公路建设资金76.8亿元,新改建里程1.67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89万公里,占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的76%,路网通畅水平和通达深度大幅度提升。资料图为航拍青海省境内农村公路。(无人机照片)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截至目前,青海已实现县乡村三级路长全覆盖,“县有执法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全面落实,“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三级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并已建立信息化项目库和“一路一档”动态数据库,可实现农村公路项目全寿命周期监管。  同时,青海省统筹开展公路路况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年内整治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次差路段3320公里;累计投入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19.41亿元,集中整治农村公路路面病害1.7万公里,养护工程实施比例超6%;重点实施16个乡镇道路过境段提升工程、“我家门口那座桥”等工程,有效改善偏远地区交通条件。资料图为航拍青海省境内同宝山“网红”打卡旅游公路。(无人机照片)青海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为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效能,青海省交通运输系统推进城乡客运、邮政快递、农村物流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建成等级以上汽车客运站47个、便捷站253个,“快递进村”覆盖率达86%。并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721项,建成旅游路、产业路等1.88万公里,打造同宝山、艾肯泉等“网红”打卡旅游公路。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青海交通运输系统将持续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强农村交通安全保障和客运安全治理,持续推进“村村通客车”和城乡公交化,健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服务体系,畅通货运物流、寄递服务“最后一公里”。资料图为航拍青海境内的农村公路。(无人机照片)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此外,在强化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方面,青海交通运输系统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农村公路病害处治1.5万公里,并推动农村公路与沿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物流等一体化建设,增设“四好农村路”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和就业困难等低收入群体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完)--> 【编辑:刘阳禾】

📖 相关文章